English

刮目看南京

1999-04-1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古城南京,融汇悠悠千年历史文化,独具山水城林秀美风光,宛如镶嵌在中华大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近日,记者驱车走南京,城里城外看个遍,与昔日相比,颇有满目新奇之感。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城不同

站在“南京第一高楼”——213米的金鹰大厦楼顶俯瞰、远眺,石城英姿,尽收眼底。

拓宽后的道路在绿树的掩映下开阔平直,湍急的车流里,五颜六色的双层客车穿梭往来;“井”字路网骨架间,低矮破旧的平房被幢幢摩天大楼取代;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镶嵌的一个个市民广场铺玉叠翠越过古老城墙和更为古老的秦淮河;一条条高速公路像仙女的飘带,从城门外飘向遥远的天际;昔日的荒郊野岭竖起了座座花园别墅,滨江漫滩成为小区新城……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武龙告诉记者,南京一直把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吸引外资和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重要环节,几年来,共完成七大项100多个子项的建设工程,投资总额200亿元,比解放以来至此前南京城市建设的总投入还多。

序幕从1992年建设绕城公路开始拉开。当时,市内除了1928年修成的连接城南、城北的中山路,就是解放后新建的模范马路等几条干道。南京城内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以每年20%和13%的速度“疯长”。修路,成了当务之急。1993年,南京投入近2.5亿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修出了全长13公里的“九路二桥”,使全市道路总面积净增57万平方米。1994年,经四路、龙蟠路相继竣工通车,一条全长32.4公里的全封闭、全立交汽车专用一级路——绕城公路一期工程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分明感觉到,古城南京已不再甘心囿于明城墙圈住的44平方公里土地,它的骨架正以锐不可当的势头向外围伸展。

1996年春节过后,南京市委、市政府在大行宫会堂召开3000人誓师大会,斩钉截铁地提出南京城建“一年安装见成效、三年面貌大改变的奋斗目标。南京人争分夺秒地开始让城市刚刚拉开的骨架长血长肉,使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和提高。

路:新增道路309公里,人均道路面积7.6平方米,净增2平方米;

水:总制水能力达到172万立方米,新增日供水量23万立方米,城区供水低压区全部消除;

电:电网供电负荷从150万千瓦上升到192.2万千瓦,年拉闸次数从1247次下降为零,居民人均用电量首次跃居全省第一;

气:新增煤气用户3.18万户,两气用户67万,气化率达到94%,位居全国前列;

房:每年竣工30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8.1平方米提高到9.2平方米;

环境:一系列防洪、清浚、污染治理和园林绿化项目的实施,使南京市跻身全国优秀园林城市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李鹏委员长高兴地称赞南京的城市面貌变化快,环境绿化搞得好,为老百姓想得周到。

路通促心通心通促人和

半年前,记者曾写道:“南京不堵车”。许多人对此有异议。这次我们同北京来的几位客人绕城转了一圈,我们站在长江大桥旁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一刻钟过去的车有几十辆,来自于十几个省区。一位驾驶员告诉我们:“宁走十里平路,不走一里凹路。我们乐意走南京,不仅因为南京路平,更重要的是南京人好。”同行的两位客人说,南京经济发展这么快而不堵车,少有。

随着道路节点一个个被打通,昔日塞车严重的局面大大缓解,道口车辆静静地流动着,没有一个司机鸣笛,交警高兴地说:“现在司机的公德意识增强了,我手里的声音鸣笛罚单很少开出。”城市静了,百姓的心也净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人们开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学会了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相互谦让,文明市场、文明行业、文明市民成为古都的新风景。

确实,城市面貌的改变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过去在南京的主干道上经常看到别着红袖章的老太太批评随地吐痰或乱丢废物的行人。如今街道宽阔了、干净了,随着市民“七不”守则的广泛宣传,这些老人“失业”了。

几年前,人们在乘公交车时,秩序很乱,而今队列整齐。根据公交公司的一项统计表明,全市2000辆无人售票汽车运营得很正常,99%的乘客都自觉投币,不遵守公共秩序、逃票的人会受到众人的斥责。

3年以来,出租汽车行业已成为南京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次,中北汽车公司的司机朱春宝在行车途中看到一位怀抱发烧病儿的老太太在赶路,立即停车表示要给予帮助。老人迟疑地问:“要多少钱?小朱回答:“救孩子要紧!”遂将两人送至儿童医院。到了医院,小朱见老人手脚不灵便,马上帮着挂号,没收分文车费。老太太感激万分,老泪纵横地说:“现在好人多了。”据出租汽车公司统计,他们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好事做了上万起。

南京这些年最吸引人的风景莫过于遍布城区各处的10多个市民广场。一些朋友向我谈起新街口市民广场的故事:该广场处于城市繁华区,面积约有5000多平方米,当时许多外商看中了这块地皮,出高价争购。市政府考虑到逛商店的人、去城中心的人应有一块歇脚的绿地。他们不惜损失上亿元的收入,另外再投入几百万元,把这里改建成花园式广场。

采访归来,记者非常感慨:聪明的南京人把形式和内容完整地结合到了一起。立一座高楼,树一种新风;拓一条道路,启万民心扉;开一个广场,阔百姓视野;修一个景点,塑无数心灵。

既建广场,又兴工厂;既修马路,又播绿荫

当许多人对市长们花钱建广场又毁树拓马路颇有微词时,南京的“头头”们却将三者结合得完美无损。

1997年,凤台南路拓宽改造,宽阔的大道一下铺到了南京长客修造厂门口。1994年以来,这家工厂客车生产、大修业务逐步下降,年亏损额高达200多万元,面临倒闭境地。他们抓住拓路机遇,退二进三,卖掉设备,转产搞起了建材市场,仅摊位租金月收入就达22万元,日交易量达200多笔,一举扭亏为盈。位于石门坎东段的南京LG熊猫公司刚落户时,石门坎路只有七八米宽,运输车辆很难进入,外方叫苦不迭。去年路面一下拓到了45米,直通绕城公路,交通劣势迅速变为交通优势,企业发展不断加快,如今他们生产的“洗王”洗衣机已成为中国洗衣机十大品牌之一,并大量出口。

在南京,依托道路建设,抓住商机走出困境的企业有上百家。城建对相关产品的拉动,使全市的总体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比三年前分别增长40%和70%以上。

至于砍树与修路的矛盾,南京人也遇到了不少,但是他们处理得很好,原则是伐一栽十,能移则移。城建三年,全市新增公共绿地400公顷,园林绿化覆盖面积192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平方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